不方便,就是商機
在新加坡工作時,有位同事非常喜歡到台灣旅遊。除了美食和濃厚的人情味之外,他最稱讃的就是能夠利用共享自行車輕易的在大街小巷裡自由穿梭,做深度的探訪。以台北為例,捷運接駁ubike自行車的交通方式,除了讓他能夠更瞭解這個城市之外,甚至也常常自豪他去過的景點或餐廳比我這個本地人還多。
這種把原來的不方便變成方便的轉換作法,就可能造就出潛力無窮的商機。

什麼是「不方便」
在生活的日常𥚃,我們常常會遇到「不方便」的時候。所謂的「不方便」,並不一定要大到無法忍受,其實有些可能只會輕微的影響。從前面提到的例子來看,每天我們坐地鐵或是捷運上學上班或外出,岀站後或入站前那段可能走上十多分鐘的路程,其實就是有感的不便性。
在日本,這樣的交通斷點,多是利用自家的自行車來連接。幾乎每個地鐵站都可以看到許多的私人自行車和停放區,這是日本人每日通勤的基本模式。雖然在工具上解決了問題,但是在荷包支出上還是「不便利」。日本人必須先購買一輛單車,還要擔心車子被偷與定期保養。如果有輛隨到隨租隨用的單車,就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
在台北,共享單車ubike做得很不錯,是一個好例子。當然也有其他解決方式,除了走路之外,可以搭計程車(花費高)或是另轉乘公車(可能會太耗時)。共享經濟之所以日益興盛,主要是依賴近年無線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及,提供便利應用的基礎,這也是日益蓬勃的「共享型平台」(Sharing Platform)的基本模型。
商機在那裡
有沒有簡單的方式,來判別所謂的「不方便商機」呢?以我的經驗,把它拆解成幾個判斷的依據:
- 能夠解決大多數人的不便利性
機會(opportunity)判定的基礎在於它是否能夠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數大就是美,愈多人參與,你的投資報酬率可能就會愈高。至於研判這個機會是否具有商業價值 (commercial value),那就可以透過市場調查,或是現在最夯的大數據分析,來做更精準的推論。
- 必須容易取得或使用
這個就要仰賴現今科技的支持。透過手機或網路,我們活在一個「Application」(應用程式)的時代,幾乎所有商品交易或訊息交流都已經平台化。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分享形式,如部落格(blog)﹑Facebook﹑Instagram﹑YouTube﹑Podcast 等來分享產品或服務的訊息,當然也可以透過平台來銷售變現。善用平台的普及性或各平台受眾不同的特定性,來準確覆蓋你的目標客層。
- 定價要滿足大眾的期待
對我來說,這可能是在落實不方便商機中,最複雜的一環。除了可以透過投資時間的長短和損益平衡點來做定價機制外,也能利用和潛在用戶討論(使用者定價)或參考其他類似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競爭者定價)等做法。不論採用哪個方式,最終一定要確認是否符合你提供商品或服務在目標受眾心中的價值付費標準。再好的商品,錯誤定價就會是致命傷。
- 最好具有延伸性或排他性
以前面提到的自行車分享平台為例子,從行的方面,已經延伸列電動摩托車共享 (台灣的WeMo),甚至到電動汽車共享(新加坡的BlueSG)。簡單來說,如果你是個和交通運輸相關的業者,就可以透過延伸原先創造出來的便利,持續擴大可連結的相關服務。將不方便轉成方便的成功案例不勝枚舉,如果能在未來延伸性或排他性多加創新,就有較強的能力來應對其他人的模仿,延續商機的報酬率。
人人找商機
想要成功的銷售一個產品或服務,最重要的起點就是去瞭解這個商品之所以能夠存在的價值(value)。而所謂的價值,簡單的說是它解決潛在用戶哪些痛點(pain points)或不方便,而人們願意以付費的方式來解決這個不便,滿足需求或改善現況。
其實不單單是企業,個人更要善用不方便所可能產生的商機。不管是你的主業或是斜槓項目,如何在轉化變現的過程裡,有效的建立洞悉不方便的敏感度,再利用自己的專業或有計劃的學習,來提供解決問題的服務。先不論大小,你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創新的獨角獸。
和許多人一樣,我也是在職場上走跳多年的上班族。除了剛出社會時,在國內工作幾年之外,過去二十年都在海外打拼。經歷過幾個不同國籍和產品屬性相異的跨國公司,其中也在幾個國家住過。這幾年下來,總想把自己經歷過的人事物和生活體驗用説故事的型態分享出來,感覺上也像在記錄生活,留下足跡一般。所以,不管你是當故事看或是碰巧從中體會或學習了什麼,有你的參與,就是對我最好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