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勇氣

前幾天,在路上巧遇了多年不見的老同學馬克,聊了一下工作的近況。除了疫情帶來的影響,他也分享身為一個帶人主管的最大挑戰,就是遇到從來不提問的員工。

人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過程中,透過學校、父母或是周遭環境的影響和學習,來成長知識或累積經驗。

小時候,我們最常用的句子,就是疑問句。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不管是天文或是地理,只是我們想要知道就會問為什麼。當然很多的問題,父母親或是老師都無法完整回答。還記得一本在同學中很流行的書叫「十萬個為什麼」,試圖囊括所有小朋友有興趣的問題,讓你問個夠。但是人們提疑問句的能力,似乎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消失。

尤其是進入職場後,問句似乎成為大家最不想或是最不該出現的語法。好像問了為什麼,就會顯露出自己的所學不精或是專業不足。不論是對主管或同儕,總覺得多一問不如少一問,還是靠自己摸索來尋找解答。結果產生許多誤解和執行不力的狀況,小則影響團隊的表現,大則可能造成公司在商業上的損失。

身為主管,馬克的工作日常是承先啟下,依據公司交付的成長指標和戰略方向,來設定團隊的工作目標,並規劃執行策略,再進一步地指派工作給不同的小組或是個人來完成。在分配工作時,除了依據各人的職務負責之外,還會考量個人的經驗及專業。但是問題來了,主管可能不清楚你對各項任務的理解程度,也不見得掌握了你主要的執行重點(key priorities )。

這時候,職場疑問句有點像是兩面刄。一方面,代表未知,擔心,恐懼,弱勢和無力;另一方面,則被視為學習,渴望,新奇和創造。所以重點應該不是「該不該問」,而是「會不會問」。如果不提問,通常主管認為你已經完全理解,並且支持這個作法或方向。其實還是有個黃金24小時,你可以經過有計劃的提問來明確工作內容,進而找到重點。

以我的經驗,有效的提問不外乎四個原則:

  1. 確認原則:

事先必須完整的瞭解任務內容,不清楚,不理解的就是問題。

  • 直接原則:

提出的問題要簡單明瞭,不要拐彎抹角。

  • 對事原則:

問題要對事不對人,並採用請求協助的心態。

  • 場合原則:

判斷問題是否適合在公開或團隊的環境下提出。

比如說,你可以這麼問:

「針對昨天討論的專案,在產品推廣的部分,是大有可為。其中有些執行的部分,是不是可以更加明確?」

「我對這個專案的完成(或達成目標)很有信心,在執行順序上是否可以先專注在通路的佈局方面?」

「團隊已經對每個項目做過討論,針對產品推廣的先後順序,有不同的意見,是不是可以提供您的經驗或建議?」

對於有效率的提問,主管都是高興的,通常會解讀為你或團隊花了時間做功課,更仔細的分析工作內容,並且努力找尋解決方案,應該都會很樂意分享看法和經驗,因為大家都在同一艘船上。

不過有些時候,問句也可能被視為挑戰權威。例如上司做了某項你不太認同的決策,而你在心裡打了個大問號,卻一直問不出口。除了私下抱怨之外,對執行也是興趣缺缺,提不起勁。這個情況,主管通常都會有感,而情緒是會相互傳染,你的消極有時也會激起主管的不滿。

因此有效率的溝通是雙向的。因此我也建議馬克,在任務分配的會議上,身為主管,除了對專案內容和目標要清楚表達之外,更要明確的表示歡迎大家提問,提供一個公開透明而且安全的環境來鼓勵屬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有效地降低員工對任務可能產生的誤解,更可以提高團隊協作的認同感,來達成設定的目標。

+ posts

和許多人一樣,我也是在職場上走跳多年的上班族。除了剛出社會時,在國內工作幾年之外,過去二十年都在海外打拼。經歷過幾個不同國籍和產品屬性相異的跨國公司,其中也在幾個國家住過。這幾年下來,總想把自己經歷過的人事物和生活體驗用説故事的型態分享出來,感覺上也像在記錄生活,留下足跡一般。所以,不管你是當故事看或是碰巧從中體會或學習了什麼,有你的參與,就是對我最好的回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